文|夜谈
编辑|王图往迹
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!”——在古代流传下来的菊花诗中,除了明太祖的那一首,黄巢的这首诗最为气吞万里,堪称霸气十足。
作为历史上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,黄巢的身份却充满矛盾。一方面,他被许多人崇敬为英雄;另一方面,史书中的他被描述为一位魔鬼般的角色。史料记载他屠杀了八百万百姓,甚至宣称他专门食人肉。如此凶残的黄巢,究竟为何能被部分人视为英雄呢?
展开剩余81%黄巢作为起义领袖的出身,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出自贫苦家庭,反而是一个家境富裕的盐商。他的家庭财富相当雄厚,毕竟在古代,盐商属于暴利行业,黄巢的财富显然并不普通。尽管如此,盐商的地位在古代社会中却非常低,远不如士族或农民。按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,黄巢的身份并不高贵,因此,他尽管富有,依旧处于社会底层。
然而,财富在古代社会中并不意味着尊严,尤其是对于黄巢这类盐商而言。尽管如此,黄巢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。他从小有着雄心壮志,立志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一名朝廷公务员。五岁时,他便在父亲的催促下作诗:“堪于百花为总首,自然天赐赫黄衣。”这首诗把菊花比作帝王,却因涉及“黄袍”一词而触犯了禁忌,令父亲大为不满。随后,黄巢再作一首:“飒飒西风满院栽,蕊寒香冷蝶难来。 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!”
这首诗气吞万里,文采斐然,即使是成年诗人也难以企及,但其中“青帝”的内容无疑再次让父亲感到不安。毕竟,古代皇帝权力至高,任何对其的暗示都充满了政治风险。父亲的头痛可想而知,但黄巢依旧天真无邪,不懂得顾虑禁忌。
然而,黄巢从小便展现了非凡的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。他勤奋学习,努力考取功名,但却始终未能成功。这并非因为黄巢的才华不够,而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。传言称,黄巢在一次殿试中,因其魁梧的外貌令皇帝产生了不安的感觉,直接取消了黄巢的名次。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,毕竟古代确实存在过根据相貌判断一个人的命运的做法。
黄巢为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,“长得丑”并非我的错,凭什么因为外貌就被剥夺了机会?有一天,他从长安离开,目睹了那些士族家庭灯红酒绿,贫民百姓却在街头冻死。此时的唐朝已然腐朽,社会不公,民众疾苦,这激起了黄巢心中的怒火。正是此刻,他写下了开头的菊花诗——暗示如果得不到机会,他便要亲自杀入长安,称帝自立!
从此,黄巢不再死磕科举,而是专心发展自己的财富,并积极联络各路豪杰。当时的唐朝战乱不断,百姓赋税沉重,导致民间的起义潮涌现。王仙芝的起义爆发时,黄巢立刻投入其中,他凭借自己丰富的兵法知识、超凡的武艺与领导才能,迅速在起义军中占据一席之地。黄巢不仅精通剑术、马术和弓箭,而且立志要“均田免粮”,为百姓谋求利益,这使得他的起义军在百姓中间赢得了广泛的支持。
然而,王仙芝在起义过程中开始动摇,最终导致起义失败,数万起义军被唐朝镇压,幸存的士兵四散逃亡。许多幸存者投向了黄巢,黄巢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和对百姓的好感,逐渐壮大了队伍。他不谋取百姓的财物,反而将自己的战利品分发给贫苦民众,这让他在百姓中建立了崇高的声望。
面对黄巢的崛起,唐朝方面显然感到威胁,开始大肆妖魔化黄巢,宣称他是妖术之人,甚至有传言说黄巢能使用艾草做法术。当黄巢听到这些流言后,便开始思考如何破解这一舆论战。他决定亲自调查,结果发现一位农妇竟然因听信流言,单枪匹马逃命。黄巢向她解释,表示艾草可以保命,让她挂在门上。此举竟然让当地百姓纷纷相信,将艾草挂在门上以避黄巢之祸。
这种智慧的操作显然有其独特之处。黄巢军队在端午节过境时,他命令士兵们只袭击未挂艾草的富人家宅,将普通百姓保护起来。由此,艾草的传说也得以流传,成为民间传统。这表明黄巢在当时的民间确实有相当的影响力。作为一位失败的起义者,史学家不会编造出这种故事来为黄巢辩护,只有百姓的口耳相传才会保留这段历史。
尽管黄巢为百姓所拥护,但他对富人和贵族的态度过于极端,这使得史书中的黄巢形象几乎是魔鬼化的。黄巢不屑于给予这些士族家庭一丝面子,对他们采取了残酷的报复,导致唐朝的士族家族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。许多世家族谱在这一时期断裂,这些家族几乎被黄巢一手摧毁。
除了对士族的仇恨,黄巢对外国势力也心生反感。当时的唐朝为了制衡士族权力,引入了大量外国人,尤其是在广州一带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团。黄巢认为这种局面不公平,因此当他攻占广州时,毫不犹豫地屠杀了当地的十二万外国人。
黄巢的暴行和对士族、外国人的屠杀,最终使他成为唐朝史书上的魔鬼形象。然而,史书中所谓的“800万吃人”之说,显然有夸张成分。要知道,即使是屠宰大量牲畜也并非易事,更何况是如此庞大的数字。因此,这一传言的可信度值得怀疑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